中山大学分营营员心得|愿再见,在中大

本文发布于:2024-07-31 来源:昭通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

愿再见,在中大

昭通市威信县第一中学 张慕阳

空中盘旋的鸟儿似是在告诉我说,七月中旬,到了。

与往年不同,在今年这盛夏时节,我来到了数万学子所向往的一所名校-中山大学。

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是其校训,所以迎着夏日的晚风,我开始畅游在了科学的海洋中。

“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元宇宙、新质生产力、遥感卫星、海洋生命!一个个专有名词浮现在我头脑中。人机对话从一开始的“心理咨询师”到现阶段的“自主学习与推理,无人驾驶的测试与改良,遥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,各类海洋生物的特征与习性……这些种种,加之各位学长学姐关于各自专业与大学生活的分享,对于祖国的未来科学,我越发为之向往。

在此行中,我所接触的也不是全为这些科技理论。在3D打印馆,通过自身的实践探索,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祖国科技发展之迅速,以及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:在历史博物馆,一件件文物展露在我眼前,沿着标识探索古今,拥抱我国的辉煌历程,我不禁为之感叹,为之骄傲自象。

那天一位同学在课堂上的发言,令我为之动容。她针对“何为艺术”这一话题展开讨论,深入探讨了“Al是否会取代人类”这一话题。我十分赞同她的观点,确实,人类的艺术是基于人类的主观意识,是富有生命与活力的。一个好的作品,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展现内容,更多的,它还寄托着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,而AI只是根据人类为其提供的算法以及先人所创设过的内容进行学习,就算所呈现出的作有的人格魅力。

有人说过,相由心生,一切作品均起源于一颗心的触动。人工智能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的发展,且能源不尽它便可永远存在于世。而人类不同,人从出生开始便是在走向死亡,我们可以竭尽一切去完成内心所想,所以是为相死而生。从此看来,人工智能永远也只能为人类前进路上所需要的利器。

在这短短一周的时间里,虽没有肆意洒脱般的享受,但依旧收获颇丰,给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添上了浓厚一笔。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之中,谱写着独一无二的青春乐章。

愿再见,在中大!

文章主题词: 青少年 科学营 中山大学 营员心得
(作者:)
评论(0)